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1月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凝结着育人智慧与教学经验,更承载着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境界,彰显了鲜明的道德感召力、人格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就是要以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价值追求,使其真正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当他们把自身的工作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就能从更高的层面理解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爱国精神、担当情怀的优秀人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要求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谈不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师表,才能立己达人,用模范言行引导学生明德向善、成人成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契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人者,非强之以其所无也,因其性而为教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因材施教时,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学习效果往往会显著提高。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激励着教育工作者勇挑重担。水积不厚,不负大舟;风积不厚,不负大翼。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要有一桶水,而且要做到长流水,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呼唤全社会对教育价值的重新认知。要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严爱相济、润己泽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让仁爱成为教育生态的底色。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意味着教育需着眼于国家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涵养家国天下的深厚情怀,传承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纲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这不仅需要提升“硬实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更需夯实“软实力”。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就要在加强党建引领、筑牢理想信念、完善制度供给上下功夫,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多方协同努力。
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确保教育事业正确方向、确保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落到实处的关键。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党的理论学习活动、专题研讨会等,引导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党员教师示范岗、党员教师帮扶等活动,激励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率先垂范,引领广大教师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且充满挑战的事业,在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会面临教学压力、学生管理难题、职业发展瓶颈等诸多难题和困境。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困境中坚守初心,以顽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克服困难。广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同时,在深化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探索教育创新之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想信念,让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绽放光彩。
完善制度供给,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尤其要将师德师风评价结果与教师职业发展紧密挂钩,建立分层分类的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 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师德师风评价工作持续发挥作用。比如,定期向教师反馈评价结果与改进建议,帮助教师清晰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教师根据反馈意见制定改进计划,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落实;学校和相关部门对教师的改进情况进行跟踪指导,一段时间后进行再评价,检验改进效果。通过这一闭环管理,引导教师对照教育家精神标准,持续优化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使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成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有力助推器,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亚婷 左志德 罗银生,分别系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党委书记、教授,赣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