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光进 徐媛媛: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重构——基于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视角
摘要:在中小学校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之后,校长的领导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相匹配,具有重构的必要性。在分析并比对中小学校领导体制变革前后校长领导力不同侧重点的基础上,基于实践视角,系统分析校长领导力为什么需要重构、如何重构、在重构过程中应当突出哪些重点方面、如何分层分类设计,并就其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实施提出策略和路径。
此前,关于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和建构,大多是基于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校长专业标准确定的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治理、调试外部环境六项专业职责进行的。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作出重大调整,提出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保证校长依法依规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随着《意见》的出台,校长的岗位、履职定位和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新的中小学校领导机制建立后,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和校长角色定位都将随之改变,必然引发学校治理体系的深度变革,需要对校长领导力框架体系进行重新界定和构建。
一、中小学校长领导力重构的必要性
(一)长期以来校长负责制的制度设计及影响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国家首次从政策层面提出中小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明确了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范围与相关主体的职责权限。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校长负责制首次由指导意见转为法律文件,从而使制度得以立法执行。一直到2021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这些都是校长负责制的由来和推行依据。长期以来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形成了事实上以校长为中心的学校制度机制设计和运行体系。尽管学校的重大事项由教代会等民主表决确定,但是现实中校长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加之,一些诸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等强化校长作用的观点层出不穷。在日常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当仁不让”处在关键位置,发挥主导作用,深刻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文化特质。
(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背景下校长履职的新定位
长期推行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加之国家层面对教育家办学治校的倡导,使这项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但随着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背景下,这项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健全完善。为此,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意见》规定,“在中小学逐步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随着这一新体制的建立,对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的总体素质、岗位职责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强调了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对于中小学党组织书记,要求“党性强、懂教育、会管理、有威信、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对学校党组织提出了“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并列出了详细具体的十项要求。而对于中小学校长,则要求“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并列出了研究拟订和执行学校发展规划、基本管理制度、内部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方案等十个方面的具体职责清单。在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总体要求和岗位职责有所框定并突出各自的重点之后,校长的履职清单如何在学校层面落实到位,对校长的有效履职能力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其中,对于党组织书记、校长分设的学校,书记和校长既要有明确的履职“责任田”,也要协同沟通凝聚合力来治校育人。校长岗位如何更好履行职责,真正实现到位不越位、高效不内讧?对于党组织书记和校长“一肩挑”的学校,在履行好党组织书记职责的同时,校长岗位需具备哪些能力素养?如何更好地履职尽责?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而引领整个校长队伍的发展。
(三)新的角色转换对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出新要求
斯蒂芬·P. 罗宾斯认为,“管理者和领导者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管理者即使不能说以消极的态度也是以非个人化的态度面对目标;领导者则是以一种个人的、积极的态度面对目标”。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讲,领导力就是一种影响力,包括组织领导力和个体领导力。中小学校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之后,校长需要转化任职角色,需要具备适应新的领导体制的能力素质。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等。党的二十大又把教育、科技、人才摆在基础性、战略性位置,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的定位和地位进一步强化。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各个层面都更加期待校长的专业作为,期待更多的校长、教师主动以成为教育家为目标引领,来办好学校、教好学生、成就自我。上述这些方面的要求,最终都需要在学校层面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而校长则是具体的谋划者、调度者和推动者。正如陶行知所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作为校长,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主动迎接挑战,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作出改变。因此,很有必要对校长的领导力进行重新梳理和研究,列出符合教育规律、符合育人规律、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又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指标体系,并建立起保障落地的制度机制。
二、中小学校长领导力重构应关注的若干问题
(一)当前校长领导力研究的主要方向及观点
如何突破和提升自身领导力,成为卓越的领导者,是校长群体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搜索近5年中国知网关于“校长领导力”的研究,共有五百余篇文章,大致方向和观点主要涉及校长领导力的概念定义和校长课程领导、文化引领、数字化、团队协作、学校治理领导、制度设计能力以及校长领导力提升的路径策略等领域。其中,有学者从新的教育质量观和发展观角度提出,校长应具备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数字化领导力、关系领导力、协作领导力等五个方面的领导力。也有学者从战略决策能力和政治敏锐性、技术赋能教育能力、学校经营管理能力、正确教育价值引领能力、教育生态重构能力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校长领导力提升的价值意蕴和路径。上述研究领域和方向,聚焦某一特定领域和背景,同时显得比较分散,模型化体系化建构并不到位。西方对校长领导力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教学领导(学习型领导)和转型领导(即强调校长作为领导者改变或维持学校文化的能力和重塑学校以改善学校的条件)两个方面。这些研究过于依赖校长视角和意见,基于欧美研究数据,代表性不广泛,可借鉴性也不强。事实上,我国的文化背景、领导体制不同于西方国家,校长领导力的产生和实践具有其自身特质。因此,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当前中小学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一背景下,亟须开展校长领导力重新建构的研究。
(二)校长领导力重构应突出的重点
结合中小学校领导体制变革前后的不同要求,在重构校长领导力时,应当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学校党组织作出决策之后,校长如何发挥其领导力来统筹资源,创造性落实到位。其二,在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背景下,校长如何凸显其专业素养,推动实现专家治校办学,走向教育家之路,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三,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进程中,校长如何推动学校治理体系优化和运行机制创新,聚焦课程课堂和教学、评价等专业领域转型升级,更好地引领育人方式变革。其四,在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相关战略实施过程中,校长如何将这些要求转化为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办学实践,推动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需要加强这些领域的领导力提升。其五,基于各级各类教育、学校的不同样态和迥异的办学环境与文化,当下的校长领导力,不应是类似于校长专业标准这种横向指标体系,即所有的校长都应达到的或者具备的能力,而是需要分层分类,形成一种有层次、可追求、个别化、递进式的领导力体系。其六,校长领导力的重构需要模型化、具体化体现,不应仅停留在感觉和印象层面,而应把它们抽象出来,梳理形成校长的领导力模型。这个模型体系,应当更加关注过程性、增值性和综合性的定性或定量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评价。因此,通过校长领导力的重构,来回答好如何定位校长角色、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如何实现教育家办学等时代命题,不仅从理论上是必要的,从实践上看也是亟需的。
(三)基于不同类型学校的校长领导力重构
在实践中可以按照书记和校长分设、书记和校长“一肩挑”两种类型的学校来具体设计校长领导力框架和具体要求。
一是书记和校长分设的中小学校。这类学校因为单独设立党组织书记职务,作为校长,其领导力应强化和突出沟通协调、落实转化、教学评价、文化建构等方面。之所以强调重视沟通协调能力,是因为校长要与党组织书记定期沟通、与班子成员经常沟通。在治校办学过程中,校长也需要通过沟通协调校内校外、家长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资源来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对于落实转化能力,则是强调校长如何把学校党组织研究通过的事项,逐一转化为具体有效的学校管理行动,“转化什么、如何转化、怎么评价”需要更强的落实转化力。国家教育总体评价方案出台后,校长既然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要强化领导教学、领导课程建设、领导课堂转型的能力,其中的关键在教学评价能力。泰勒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所以,我们强调校长的教学评价力,既是保障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学校层面落地的重点所在,也有利于保障教学在学校的中心地位。校长应通过教学评价力的提升,来推动学校各项教学行为都能按照育人规律和有关要求进行。同时,用教学评价力来牵引课程改革,推进课堂提质,实施教学改进行动,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建构力一直是校长比较重视的一项领导力。但是在新的领导体制变革之后,文化建构应突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对其内涵和边界进行重新界定。
二是书记和校长“一肩挑”的中小学校。对于这类学校,校长既要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又要全面负责教育教学业务工作,对其领导力的要求就更加丰富系统。除具备党组织书记应该具备的能力素养外,校长需要强化政治引领、思想引导、团结协作、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领导力。新出台的《意见》规定,政治过硬是校长选配的首要标准。这就要求校长必须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政和德育工作等大事要事放在心上、摆在首位,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抓好贯彻落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并督促广大教职工自觉践行。正如杰克·韦尔奇说:“在你成为领导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从实践视角看,校长政治引领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加强干部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做到先人后己,以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成就人为己任。此外,校长的规划设计力也需要引起关注。一直以来,各个国家的校长专业标准都不约而同地将“规划学校发展”列为校长专业标准之一,将其列为校长的“必修课”。当前,推行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明确提出校长具有研究拟定和执行学校发展规划、基本管理制度的职责。书记和校长“一肩挑”,能够科学规划涉及学校发展的各项重大事务并带领广大教职工将规划转化为办学现实。此外,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家校社共育规划和资源统筹规划等制订和实施,都是考量校长领导力的重要方面。
(四)需要关注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领导力
校长岗位的素养要求应当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当前办学实践过程中,中小学校长队伍还需要关注并具备一些相对比较实用、前沿化、与办好学校关联度比较高的领导能力,重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学科的研究力。提升校长研究力,特别是立足自己任教学科的研究力,既是校长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赢得师生认可和尊重的关键。二是区域发展的预见力。教育发展总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协同一致,一所学校的发展同样如此。校长就要具备面向未来,着眼大局和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的方向趋势,提前预见、及时研判可能面对的问题、情形,准确找到应对方法和路径的能力。三是区域教育的参与力。校长应主动融入区域教育发展大局,积极参与区域教育治理,提出建议、对策,并积极参与其中是校长的应尽职责。四是规律把控的笃定力。内西启在《看穿一切数字的统计学》中写道:“不可思议的是,一旦提到与教育相关的问题,就算是对教育一无所知的人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如果不以这个为前提,那么这个学校本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作为校长,需要笃定育人规律、教育规律,不能人云亦云、朝令夕改。办好学校的笃定力,需要校长持续关注并修炼。五是社会层面的影响力。一定意义上讲,校长是区域教育的代表者,本身在社会上就有较高的影响力。校长的育人理念、育人方式、育人成效等,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校长应通过校长自身的影响力,来引导社会和公众正确看待教育、看待学校,化解焦虑,营造和谐绿色的教育生态,这也是领导力的体现。
结合中小学校数量多、战线长、办学规模不一、办学实际和育人特色迥异等各种现实因素,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背景下校长领导力模型重构应按照校长岗位的职责任务要求和任职学校的特点,从核心领导力、重要领导力和关联领导力等不同层级,分层分类系统设计并研制校长的领导力框架体系和指标架构。基于实践视角,核心领导力可包括政治引领力、规划引导力、文化建构力、教学评价力、沟通协调力、学习提升力等方面;重要领导力可包括转化力、创新力、判断力、链接力、亲和力、公信力、抗压力等方面;关联领导力可包括立足学科的研究力、区域发展的预见力、区域教育的参与力、家庭家风的示范力、规律把控的笃定力、社会层面的影响力等方面。当然各地区都应基于自身实际和建设教育家型校长队伍的需要来不断探索完善。
三、校长领导力重构后如何遵循和践行
领导力的发挥关键在行动,检验校长领导力成效的关键在治校办学实效。因此,校长领导力应以育人实践为检验标准,以人的成长变化为评价基点,特别应突出行动导向。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背景下,校长的领导力重构之后,如何遵循、践行并发挥实效,需要制度机制的跟进和保障。
(一)校长领导力应注重模型化和标准化的引领
在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变革中,应迅即启动校长领导力重构的研究和制度设计。国家层面,应对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进行修订,提出指向明确的领导力标准。鼓励各类教育智库和教研组织,对照校长职务所需的领导力,结合各地各类学校的不同实际和对中小学校长的不同要求,制订相应的领导力模型,供校长和可能走上校长岗位的后备人才(干部)进行研究、参照和践行。还应引导各中小学校长,结合各自岗位,反思自身能力素养,研制个性化、成长型、可视化的领导力模型,作为重构和提升领导力的行动指南。
(二)校长领导力应突出个别化和多样化的实施
笔者之所以提出分层分类来重构校长领导力标准体系,就是希望基于校长任职学校和自身实际,来增加多元选择,明确不同阶段、不同人选的重点提升内容。鼓励校长基于不同任职经历和个性特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提升个性化的领导力。当然,校长的领导力,应当在治校办学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这是校长需要经常思考的一项日常课题。
(三)校长领导力应构建与其一致的评价体系
既然校长的领导力需要与任职学校实际和自身成长实际相匹配,就应当不断重构完善。领导力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矫正,就需要配套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这里需要明晰校长的领导力和管理能力、管理素养之间的关系,不能等同而论,评价的视角也不一样。重构多层级多维度的领导力模型,更便于校长作为自我评价的观照。同时,将领导力设计与成效,作为对校长素养和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此促进校长领导力与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实现人与事业共同成长。
(四)校长领导力应与时代背景同频共振
中小学校长领导力模型和架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结合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教育发展的新情况、教育治理的新变化,乃至每所学校的新实际,每位校长的新需要,不断丰富完善。但是无论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应是校长领导力重构后力求达成的目标和追求。总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治理体系的重大调整,其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与此对应,中小学校长的领导力重构,无论是内容、设计还是推进实施,应与此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成效一致。